童方萍
据7月24日极目新闻报道,目前,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。近日,云南农业大学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发表声明称,学校发现部分人员在网络平台传播非官方招生答疑信息,此类行为可能误导考生及家长,存在信息泄露和诈骗风险。
每年高考录取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之时,都会出现一些诸如“提前录取”“内部名额”等诈骗陷阱。当前,此类招生诈骗手段呈现出一定的“技术化”趋势:诈骗分子借助互联网技术精准“画像”、编织骗局和话术,提升了识别难度,这给防范与监管的“精细化”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如今的招生诈骗更多是以技术为“外衣”,增强迷惑性。一方面,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个人及其家庭信息,量身定制诈骗迷局。例如,针对艺考生发送“提前录取”短信,针对分数线边缘考生推销“补录名额”,利用家长“病急乱投医”的心理弱点实施诱导等。另一方面,技术伪装手段层出不穷,钓鱼网站模仿官方招生平台,伪造录取通知书二维码链接;AI语音技术模拟招生办工作人员,以“官方口吻”增强可信度;社交媒体账号批量注册,发布“内部消息”制造恐慌与焦虑。更有甚者,利用区块链技术隐匿资金流向,使诈骗资金难以追查。
技术化手段不仅提升了骗局的“真实性”,更形成了“信息收集—精准诈骗—资金转移”的黑色产业链,加剧了治理难度。相比之下,传统监管模式则稍显滞后。首先,信息监管的“盲区”依然存在。部分社交平台对招生信息发布缺乏严格审核,虚假账号、不实帖子仍能通过算法推荐扩散;搜索引擎中,“高考录取”“志愿填报”等关键词的广告位常被诈骗链接占据,考生极易误入陷阱。其次,跨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。招生诈骗涉及教育、公安、工信、金融等多部门,但现实中信息共享不畅、职责边界模糊,导致打击效率不足。例如,考生收到诈骗短信后向警方报案,但因资金流向追踪涉及银行协作,往往需耗费大量时间。
破解招生诈骗困局,必须构建“技术对抗、制度补漏、全民参与”的精细化治理体系。第一,开展技术对抗,开发招生信息智能识别系统,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并拦截虚假链接、可疑账号;银行系统可建立高考诈骗资金预警模型,对异常转账自动触发提醒机制。第二,织密制度防护网,细化招生信息公开规则,简化报案流程、缩短响应时间,降低立案门槛、提高惩戒标准。第三,推动全民共治,以典型案例强化考生防骗教育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,设立举报奖励机制,让更多人成为辨别信息真伪的“哨兵”。
高考是重要的人生节点,绝不容许招生骗局在考生的关键时刻坑蒙拐骗。当技术成为诈骗的“帮凶”,我们必须以更精细的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回应挑战。这应是全社会守护“百年大计”的共识与行动。
广瑞网配资-广瑞网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-按天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